本田墨西哥工廠因安世半導體事件停產
關鍵詞: 安世半導體供應中斷 本田停產 日產缺芯 安世半導體
受安世半導體(Nexperia)供應中斷影響,本田、日產等多家日本車企的生產運作陷入困境。
當地時間10月28日,本田位于墨西哥塞拉亞的工廠宣布停產,是本田出口北美市場的重要基地。幾乎同時,本田加拿大阿里斯頓工廠也因缺芯減產一半,并計劃停產一周。
據悉,本田墨西哥塞拉亞工廠尚未明確何時能恢復生產,受此次停產影響的汽車具體數量也不清楚。該工廠主要生產本田HR-V車型,年產量約為20萬輛,不僅承擔著滿足墨西哥本地市場需求的任務,還向美國市場出口產品。

而本田阿里斯頓汽車裝配廠工會主席維托·貝亞托(Vito Beato)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10月27日起,工廠已減產一半,并計劃自10月30日起停產一周,接下來一周再恢復一半產能。目前,該工廠員工已被通知臨時停工。
考慮到北美市場是本田全球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在2023和2024財年貢獻了超過40%的全球銷量,任何生產中斷都可能對其財年盈利能力構成顯著影響 。
目前,本田公司的官方回應側重于強調其正在努力減輕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影響,并積極尋求替代方案。
此次危機的根源,遠非簡單的商業糾紛。安世半導體前身屬于飛利浦半導體標準產品事業部,后經業務分拆、資產重組,最后于2019?年被聞泰科技并購拿下,成為中資控股的跨國企業。該公司產品,尤其是功率半導體器件,廣泛應用于汽車的電源管理、電機控制、剎車系統等關鍵領域,是現代汽車電子架構中不可或缺的“心臟”。
然而,2025年9月底,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和“防止關鍵技術外流”為由,強行凍結安世半導體全球30個主體的運營,并暫停了其中國籍CEO張學政的職務。這一舉動,被廣泛視為在美國施壓下,對中資企業的一次針對性干預。
荷蘭政府的單邊行動,迅速引發了中方的反制。安世半導體(中國)于10月23日發布聲明,明確指出荷蘭總部的決定在中國境內“無法律效力”,并強調中國區業務運營正常,所有生產和合作均依法進行。
這一聲明,實質上宣告了安世半導體中國與荷蘭總部的“切割”。由于中國承擔了安世半導體超過70%的封裝測試產能,以及關鍵原材料(如稀土)的供應,荷蘭方面接管的“空殼”實體瞬間失去了全球供應能力,導致其客戶訂單無法交付。
作為安世半導體的重要客戶,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JAMA)早在10月23日就發出警示,稱會員企業已收到芯片交付無法保證的通知。
本田和日產迅速做出反應。本田采取“戰略性調整”,優先生產不依賴安世半導體芯片的車型,并緊急評估替代方案,但技術驗證周期長,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日產則坦言,其芯片庫存僅能維持到11月初,供應鏈短缺“是個大問題”。
這場危機的影響范圍遠不止日本車企。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和美國汽車創新聯盟均發出預警,若問題無法解決,歐洲和美國的汽車生產同樣面臨中斷風險。
此前,德國大眾已因安世芯片短缺暫停了高爾夫和途觀的生產線。安世半導體作為全球汽車功率芯片的“隱形冠軍”,其產品在電子控制單元(ECU)中具有高度專用性和不可替代性,車企難以在短期內找到適配的替代品。
責編:Jimmy.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