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疑遭太空碎片撞擊,返回任務推遲
關鍵詞: 神舟二十號推遲 空間碎片撞擊 碎片威脅 航天器防護 國際太空合作
11月5日晚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重要消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軌運行期間疑似遭受空間微小碎片撞擊,為確保三位航天員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任務的圓滿成功,原計劃于當日實施的神舟二十號返回任務已決定推遲進行,新的著陸時間尚未公布。
據官方通報,此次推遲決定是為“確保航天員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務圓滿成功”而作出的審慎安排。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目前狀態良好,空間站內各項系統運行正常。

多家權威媒體援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指出,撞擊物極可能為直徑在1至10厘米之間的空間碎片。事件發生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專家對撞擊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并對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太空碎片威脅加劇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設計師閆軍介紹,空間碎片是指所有在軌運行但已失效、失控或不再具有功能的人造物體及其碎片,主要來源于失效衛星、火箭殘骸、爆炸碰撞碎片及人為試驗產生的碎片等。如果把低地球軌道比作一條高速公路,越來越多的空間碎片就好比留在路上的破損汽車,也叫太空垃圾。

自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空間碎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地球軌道上可被持續追蹤的較大空間碎片已超過4.4萬個,尺寸在1厘米以上、對航天器構成潛在威脅的空間碎片數量估計超過100萬個,而毫米級以上空間碎片總數更是多達上億個。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這些碎片普遍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約7.9公里/秒)運行,此類碎片因體積小、難以被地面雷達持續追蹤,但動能巨大,撞擊破壞力不容小覷,被稱為“隱形殺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模擬顯示,一顆僅1厘米的鋁球以10公里/秒速度撞擊,其能量相當于一輛小汽車以100公里/小時正面碰撞。
歷史案例:碎片威脅真實存在
事實上,空間碎片對航天器的威脅并非首次。根據公開報道,因碎片撞擊而失效或異常的衛星已超過16顆,每年全球衛星為躲避空間碎片進行的機動規避操作超過100次。國際空間站為躲避空間碎片撞擊,共進行了29次機動規避。
電影《地心引力》曾生動展示太空碎片對航天器的毀滅性打擊。現實中,近地軌道上的碎片數量急劇增長,地球軌道上尺寸大于10厘米的碎片約有3.6萬個,尺寸在1至10厘米之間的碎片有上百萬個,而尺寸小于1厘米的碎片更是多達上億個。這些碎片以極高速度繞地球飛行,即使微小碎片也能造成嚴重破壞。
相較于2006年的數據,以空間碎片為主的小尺寸空間物體密度已增加了約5倍。因此,如何加強對航天器的防護,已成為全球航天活動的重要關注點和技術攻堅方向。
主動規避與被動防護結合
大部分空間碎片雖小,卻有著20倍于子彈的運行速度,給軌道上的交通帶來諸多風險。根據公開報道,由于碎片撞擊而失效或異常的衛星超過16顆,每年全球衛星機動規避空間碎片的操作超過100次,國際空間站為躲避空間碎片撞擊共進行了29次機動規避。
為應對空間碎片威脅,中國空間站已采取一系列防護措施,航天器通常采取主動規避與被動防護相結合的策略。對于10厘米以上的大型碎片,航天器通過軌道調整主動規避;而對于微小碎片,則主要通過加裝防護裝置進行被動防護。
同時,科研團隊進一步梳理空間站艙外易受撞擊的薄弱環節,加裝了多層復合結構的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包括高強度金屬外殼、能量吸收材料層及隔熱緩沖層。在關鍵區域如密封艙,防護等級最高;而對于太陽翼等大面積部件,則采用冗余設計以避免單點故障。此外,科研團隊還部署了艙體撞擊泄漏監測和定位系統,并優化了壓力應急處置預案。
截至目前,航天員已在空間站外部進行了7次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工作,為關鍵設施設備提供了有力保護。
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太空垃圾挑戰
面對日益嚴峻的空間碎片問題,國際社會正在加強合作,共同探索清除“太空垃圾”的有效途徑。目前,空間碎片清除技術主要分為接觸式(如機械臂抓捕、安裝離軌裝置)和非接觸式(如激光或離子束推移)兩大類。
歐洲航天局已出資8600萬歐元購買清除服務,計劃發射專門航天器演示驗證大型報廢衛星移除技術。日本天空完美公司則宣布將開發激光清除衛星,計劃于2026年投入運行。中國也在大力發展相關技術,并在《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將空間碎片清除列入太空經濟新業態。
為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中國航天部門制定了完善的安全保障機制。在神舟二十一號執行在軌飛行任務期間,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作為應急飛船在地面待命,可隨時發射升空實施救援。此外,航天員可通過艙外巡視、熱控系統監測、電路測試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損區域,并在地面指導下實施結構加固、線路更換等操作。
責編:Luf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