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神經元”問世:替代硅器件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
關鍵詞: 塑料神經元 導電聚合物 神經形態研究 可植入器件 類腦計算
長期以來,人工模擬生物神經細胞的行為一直是神經形態研究的主要目標。然而,傳統硅基電子器件難以與人體內的神經細胞有效溝通,因為它們運行的物理機制不同。而在最近,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基于導電聚合物的“塑料神經元”,為新一代可植入人體的傳感器、醫療器件以及先進機器人技術帶來了廣闊前景。

據了解,這種“塑料神經元”采用一種被稱為共軛聚合物的柔性有機材料,能夠同時傳導電子和離子,從而更接近生物神經元的信號傳遞方式。實驗數據也顯示,這些器件能夠響應10毫秒的電流輸入執行XOR運算,與生物神經元的典型放電時間相當。
廣告
為了證明該神經元能夠像人類神經元一樣處理信息,研究團隊還展示了該神經元的“反重合檢測”功能,即只有當神經元的一個輸入激活而另一個輸入不激活時,神經元才會被激活,這類機制在人類神經系統中廣泛存在,在觸覺傳感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研究人員指出,最新版本的塑料神經元能夠再現17種神經元特性(早期版本為15種),而且尺寸已經縮小到接近人類神經元的水平。由于導電聚合物材料柔軟且具備生物兼容性,這類器件未來有望直接與生物組織結合,用于神經損傷修復或神經疾病治療。
而與此前依賴復雜微納加工工藝的人工神經元相比,新設計在制造上更為簡化,更接近傳統印刷電路的工藝路線,這種設計不僅降低了制造難度,也為未來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
目前,全球范圍內已有多種類腦計算嘗試,例如英特爾的Loihi芯片和IBM的TrueNorth芯片,但它們仍主要依賴硅基材料,能耗和擴展性方面存在限制,相比之下,塑料神經元的研究為這一領域提供了另一種新的可能路徑。不過,研究人員也強調,距離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仍有不少挑戰,包括如何實現長期穩定運行、如何在大規模網絡中保持性能一致性等。
責編:Rica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