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新戰事”:28nm OLED子彈上膛,本土晶圓代工需提速
關鍵詞: OLED面板 OLED顯示驅動芯片 28nm制程 本土晶圓代工廠 產能缺口
當智能手機進入“折疊屏普及期”、AR/VR設備向“輕量化消費級”突破,OLED面板憑借高刷新率、高對比度、低功耗等獨特顯示優勢,成為面板廠商競逐焦點。隨著中國大陸面板企業在產能與技術上的雙重突破,全球OLED競爭格局已從“日韓主導”轉向“多元角力”。
面板市場的轉向正推動芯片領域,尤其是OLED顯示驅動芯片市場,成為當下及未來的必爭之地。伴隨國內芯片設計企業逐漸走向國際舞臺,本土晶圓代工廠毫無疑問成為這場“新戰事”的關鍵核心,決定了本土顯示產業鏈的安全自主可控。
OLED擴張,28nm成關鍵制程
2017年,蘋果在上市的iPhone X上首次采用OLED面板,至今OLED面板已從單一智能手機迅速延伸至電視、車載顯示、可穿戴設備等多場景。據Omdia數據統計,在智能手機顯示屏出貨量占比上,OLED從2020年29.6%提升至2024年51%,首次超過LCD顯示屏。市場調研公司UBI Research指出,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預估將從2020年的365萬臺增長至2028年的超1000萬臺,年復合增長率達12%。車載面板增長趨勢更為明顯,預計出貨量從2022年的57萬片升至2027年的520萬片,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4%。幾乎同一時間,OLED在終端的滲透率迅速攀升。
在終端市場的帶動下,全球面板產能持續擴張,產業格局也正在加速重塑。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在進一步夯實顯示面板產能地位, OLED面板產能全球占比從2018年不到10%,增長至2024年的49%,預估將在2028年超越韓國,成為全球領導者。

國內面板產能全球領先的同時,配套核心元器件的本土化供應能力卻成為了新的命題。與CPU、GPU追求先進制程不同,OLED DDIC的制程選擇與顯示效果、功耗表現息息相關,要在“性能、成本、功耗”之間做平衡的藝術,其制程范圍一般集中在28nm至150nm的成熟工藝段,28nm以“更高刷新率、更低功耗”優勢正逐步取代40nm,成為目前的“主流制程”。因此,Omdia將2025年視作技術“分水嶺”,即28nm、40nm OLED DDIC芯片的比例將由此前的4:6轉為6:4,并在未來保持每年兩位數增長率。
本土供需錯配,亟待補足產能缺口
作為OLED DDIC最大應用市場,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5.86億部,國內小米、OPPO、VIVO等合計出貨量占比全球為30.86%。但本土智能手機廠商的28納米OLED DDIC基本由海外設計公司承擔,本土鮮有參與者,制造部份更由聯電等海外廠商全部包攬。
從工藝技術看,由于28nm OLED DDIC采用高壓(HV)制程,工藝復雜度更高,良率控制難度更大,能夠穩定量產的晶圓代工廠為數不多。目前,全球范圍內可量產的晶圓代工廠主要包括聯電、臺積電、格芯等,中國大陸本土晶圓代工廠主要為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本土“選擇少”“安全性”問題較為突出。
有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OLED DDIC晶圓(僅28/40HV)供應量約為10.8萬片/月,需求量預計為8.7萬片/月,處于供需緊平衡狀態。具體到中國大陸, 2025年,本土28nm HV OLED DDIC需的求量與可供應產能相比,缺口約為2800片/月。至2028年,本土需求將增長至3.64萬片/月,供應卻僅為1.7萬片/月,缺口將近2萬片,存在嚴重供需錯位問題。
更何況,韓國三星、LG已向更先進的顯示技術發力,同時聯合本土代工廠擴大產能;中國臺灣地區晶圓代工廠亦擴產28nm制程,以配套OLED面板產能。倘若中國大陸不能及時補上28nm OLED DDIC產能缺口,未來有可能在高端OLED市場失去競爭優勢,甚至被日韓企業重新拉開差距。
有面板廠業者向集微網表示,受惠于OLED面板滲透率持續上升,晶圓代工廠與客戶聯合起來填補28nm產能缺口并提升市場占有率,是必要之舉。
面向“窗口期”,本土OLED DDIC加速
種種影響催促本土晶圓廠亟須擴大投入28nm成熟制程,尤其隨著OLED進入攻堅階段,28nm OLED DDIC不僅是提升面板性能的技術核心,更是保障產業鏈安全的“戰略資源”。好消息是,液晶面板顯示驅動芯片代工龍頭的晶合集成,正在進一步鞏固其顯示驅動芯片代工根基,追求更為先進制程。據其財報指出,28nm OLED顯示驅動芯片研發進展順利,預計2025年底可進入風險量產階段,將為本土芯片供應提供助力。

短期看,28nm OLED廠的建設可快速填補供需缺口,緩解面板企業的產能制約與成本壓力;中長期看,結合云英谷、集創北方、奕斯偉等在OLED DDIC領域實現量產,將推動中國大陸顯示產業鏈從面板制造向“核心元器件自主”升級,完成“IC設計-晶圓代工-面板廠”的完整閉環,進一步擴大全球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28nm作為成熟制程中的“通用節點”,其產能還可服務于電源管理芯片、物聯網芯片等諸多領域,不僅關系OLED DDIC未來,更關系我國半導體產業整體發展。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將是中國大陸28nm OLED廠建設的“窗口期”,晶合集成在內的晶圓代工廠需迅速落地新廠,快速實現28nm制程的穩定量產與產能擴張,為中國大陸在全球OLED“新戰事”中的安全自主可控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