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英偉達中國市場份額從95%降至0%!
關鍵詞: 英偉達 中美科技競爭 出口管制 本土替代產品 黃仁勛
“我們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從95%下降到0%。對于投資者來說,我們所有的預測都是假設中國市場為零?!庇ミ_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日前的情緒表達,成為該芯片行業領軍企業在華市場境遇的典型寫照。

這是黃仁勛在紐約Casa Cipriani舉辦的Citadel Securities“2025年全球市場未來”會議上,與紅杉資本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談及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時的表述?!拔覠o法想象有哪位政策制定者會認為這是好主意。無論實施了何種政策,都導致美國失去了全球最大市場之一的機會,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彼M一步坦言,“中國是全球第二大AI市場,生態系統活躍,美國無法參與是難以置信的。如果中國市場有任何變化——我希望會有,那將是額外的收益。因此,希望我們能夠繼續解釋、溝通,并對政策變化保持希望。”
黃仁勛曾以 "獨一無二" 來定義中國市場,這一表述并非單純的商業客套。2024年英偉達在華營收規模達171億美元,占其全球總銷售額的13%,這充分證明中國市場是其核心且不可替代的重要市場組成部分。然而,自2022年拜登政府頒布高端芯片出口禁令,至2025年特朗普政府提出 "營收分成" 要求,美國政策的頻繁變動使英偉達陷入經營被動。為滿足合規要求而推出的 H20、RTX6000D 等定制化芯片產品,因性能參數未達市場預期而遭遇銷售困境,由此產生的庫存減值損失高達55億美元。
三重壓力下的生存困境
英偉達市場份額的大幅縮減,本質上是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企業被動承受外部壓力的典型案例。
政策限制的雙向擠壓是首要影響因素。美國實施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切斷了A100、H100 等高端芯片產品對華供應渠道,而中國開展的反壟斷調查與安全審查機制進一步壓縮了其市場活動空間。歷時九個月的反壟斷調查最終認定英偉達存在濫用圖形處理器(GPU)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針對金融、科研等關鍵領域開展的安全審查,導致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企業暫停采購其產品。這種 "雙向受限" 的經營環境,使得黃仁勛坦言企業經營活動無法脫離中美貿易談判的整體框架。
本土替代產品的快速發展有效填補了市場空白。外部政策限制意外激發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創新活力:華為昇騰系列產品在數據中心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寒武紀思元處理器持續進行技術迭代,壁仞科技等新興企業也在快速追趕。盡管國產芯片在性能指標上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但其在供應穩定性和本土化應用適配方面的優勢,使 "自主可控解決方案" 成為市場新的選擇方向。在短短四年時間內,國產芯片實現了從無到有、市場份額占比達到50%的顯著突破。黃仁勛也公開承認,華為已成為其需要高度重視的市場競爭對手。
生態系統依賴的潛在制約加劇了企業面臨的兩難處境。英偉達CUDA計算生態系統及研發資源高度依賴美國政府支持,這使得企業在中美關系中難以保持中立立場。黃仁勛一方面強調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又表示支持美國處理地緣政治問題,這種看似矛盾的表態,實際上反映出企業在核心利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艱難權衡。
一場 "失效的管制" 與市場格局重塑
“傷害中國的政策,往往也會傷害美國,甚至可能帶來更糟的結果。”
黃仁勛多次公開批評美國出口管制政策 "從根本上存在錯誤",認為該政策不僅未能有效遏制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反而導致美國企業喪失了市場主導地位。這一判斷已被市場現實所證實:中國擁有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美元。在國家算力自主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本土產業正加速構建獨立的技術生態體系。
市場格局重塑帶來的影響已超越企業個體層面。對于英偉達而言,失去中國市場意味著錯失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增量市場,可能導致其技術研發迭代速度因營收下滑而減緩;對美國科技產業整體而言,黃仁勛所警示的 "三分之一市場損失" 風險有可能演變為行業性困境;而對中國來說,這場被動應對過程中的產業轉型,推動了算力體系的自主可控發展,為本土企業創造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黃仁勛提出,美國需要一套有度的平衡戰略:既要保持技術領先,又要確保全球AI生態仍然建立在美國的技術標準和平臺上。
“要做到平衡,就必須有策略上的細致與靈活,不能是非黑即白。要有一個隨著時間變化而調整的細致策略,可以讓美國保持領先,同時繼續吸引全球的AI研究者,這可能是最合適的平衡?!秉S仁勛說。
從95%到 0%的說法可能卻有夸張,但市場份額變化不僅反映了單一企業的市場興衰,更是全球科技產業格局重塑的典型縮影。在這場科技博弈中,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贏家,正如黃仁勛所言,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是一場 "沒有終點的競賽",而掌握技術自主權才是參與競爭的核心前提。
責編:Lefeng.s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