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安世半導體或已減少晶圓供應,中國工廠“無米下鍋”
關鍵詞: 安世半導體 半導體供應鏈危機 荷蘭政府接管 中國出口管制
在荷蘭政府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Nexperia)控制權后,一場由地緣政治引發的半導體供應鏈危機正悄然蔓延。
有媒體報道稱,荷蘭安世半導體公司可能已大幅減少向其中國工廠供應關鍵晶圓,導致位于廣東東莞的全球最大封測基地面臨原材料短缺,生產陷入困境。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脆弱性,也凸顯了中荷在關鍵技術領域的深刻博弈。
安世半導體原為中國聞泰科技旗下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分立器件、邏輯器件和MOSFET芯片供應商。其生產模式高度全球化:研發與晶圓制造主要在德國漢堡和英國完成,而封裝測試則集中在中國東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其中,東莞工廠承擔了安世全球約70%的封測任務,年產量超500億件,員工近4000人,是其最重要的制造樞紐。
然而,2025年9月30日,荷蘭政府以“防止關鍵技術轉移”為由,依據《商品供應法》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引發中方強烈反制。10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中國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這一舉措直接切斷了安世中國工廠的產品外銷路徑,使其無法將封測完成的芯片交付給境外客戶。
按常理推斷,此舉應導致中國工廠庫存積壓、產能閑置。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安世東莞工廠并非“貨賣不掉”,而是“無貨可賣”。《每日經濟新聞》10月18日實地探訪發現,盡管訂單飽滿,工廠卻因“原材料短缺”和“員工配置問題”,已從10月起將部分崗位調整為“上四休三”,并大幅削減加班時間。客戶和貿易商聚集廠區卻提不到貨,場面一度混亂。
問題的根源在于上游供應。分析指出,荷蘭安世為規避中國出口管制帶來的交付風險,已將原本運往中國的晶圓轉向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封測廠。這意味著,即便中國客戶急需安世芯片,也無法在本土工廠獲得優先供應。一位安世中國區內部人士向媒體證實,對華晶圓供應“確實有所減少”,但未說明具體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安世中國工廠并不具備晶圓制造能力,其生產完全依賴荷蘭方面提供的晶圓。一旦供應中斷,即便聞泰科技有意推動供應鏈本地化,也面臨巨大障礙:缺乏核心設計資料、國內代工廠技術匹配度不足、車規級產品認證周期漫長、客戶認可度低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
這場供應鏈危機已產生全球性影響。10月16日,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發出警告,稱若安世芯片供應問題無法解決,歐洲汽車制造業可能面臨嚴重干擾,甚至停產。安世芯片雖非尖端產品,但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系統,替代品認證需數月之久,而多數車企庫存僅能維持幾周。
面對危機,安世中國于10月19日發布《致全體員工公開信》,強調員工應繼續執行國內公司指令,有權拒絕未經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試圖穩定軍心。聞泰科技也回應稱,中國團隊賬號曾遭荷蘭方面短暫封鎖,目前已部分恢復,公司將“加緊拉通國內供應鏈”,確保國內客戶供應。
然而,問題的本質已超出企業自救范疇。這是一場涉及國家主權、技術安全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復雜博弈。盡管雙方在技術主權和企業治理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都意識到全面對抗將導致“雙輸”局面。
當地時間10月19日,荷蘭經濟事務大臣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表示,他預計將在未來幾天內與中國政府官員會面,討論如何解決圍繞計算機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僵局。
卡雷曼斯強調,荷蘭的行動并非針對中國,也非與美國“聯手”施壓,而是旨在保護歐洲的技術資產與產業安全。他同時指出,中國同樣是安世半導體的重要市場,中國汽車制造商也高度依賴該公司芯片,“我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不過,他也提到,“我們必須確保安世半導體擺脫當前局面,這符合美國、荷蘭、歐洲和中國經濟的利益。”顯然,此次安世半導體事件背后有美國的“影子”。
責編:Jimmy.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