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定調:未來10年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
在10月24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屆四中全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表示,“未來十年將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這一目標并非單純的規模擴張,而是“固本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四維產業發展框架中的關鍵戰略支點,其中“創新育新”被置于激發新動能的核心地位,成為推動產業質變的關鍵驅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在介紹情況(圖源:新華社)
固本升級,就是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等舉措,這將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和民生紅利。
高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并非空中樓閣。2024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18%,為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科技創新能力的系統性提升提供了更深遠的支撐: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 3.6 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 48%;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球第10位;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較“十三五”期末增長 42%。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已從“科技跟跑”逐步轉向“創新并跑”,為高技術產業的規模再造奠定了技術基礎。
創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催生數個萬億元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21.3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將突破18萬億元。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細分領域正以25%-35%的年復合增長率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產業不僅創造了萬億級的市場,還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國產大飛機商業化等實際應用中實現了技術落地。
目前,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與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六大領域已被明確列為前瞻性布局的重點,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將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2024 年,中國未來產業的總產值已達到11.7萬億元,預計到2026年將突破15.5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業呈現出“技術突破-場景驗證-規模爆發”的發展邏輯:原子級制造在芯片、激光器件等領域的應用預計將在五年內形成千億級市場;可控核聚變若實現商業化,將重塑全球能源格局;腦機接口、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醫療、材料等實際應用場景。
產業再造離不開創新生態系統的系統性構建。國家層面已明確提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通過多種機制打破產業升級的障礙:中央財政設立了2000億元的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定向支持量子計算、AI大模型等前沿領域;在區域布局上,長三角聚焦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成渝地區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群,形成了“核心區引領、多點協同”的產業生態。同時,新型舉國體制的完善為解決“卡脖子”問題提供了保障,從半導體材料到工業軟件,國產替代正從單點突破向體系化推進轉變。
“再造一個高技術產業”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經濟規模的簡單翻倍。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重塑的背景下,這一進程將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產業強國”轉變:高端裝備制造業鞏固全球分工優勢,未來能源產業搶占綠色發展先機,量子信息、衛星互聯網等領域構建技術話語權。更重要的是,產業升級將形成“技術突破-民生改善” 的良性循環,從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絡的普及到AI輔助醫療的應用,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正在將創新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責編:Lefeng.s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