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親自掛帥!小米汽車設立架構部
近日,小米汽車宣布一項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成立直接向雷軍匯報的一級部門——架構部,專門負責智能電動汽車下一代技術架構的規劃與定調。

新部門由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親自掛帥,成員包括部分研發部門負責人與核心骨干。整車研發負責人崔強已轉入該部門,原電動力負責人王振鎖接替崔強負責整車研發工作。
此次調整發生在小米汽車業務發展關鍵節點。截至2025年9月,小米SU7累計銷量已突破25.8萬輛,首款SUV車型YU7上市三個月交付超4萬輛,售價52.99萬元起的SU7 Ultra鎖單量超過2.3萬輛。業內預計小米汽車業務有望在今年實現單季度盈利。
新部門戰略定位
架構部作為小米汽車的一級部門,具有獨特的戰略定位。該部門將直接向雷軍匯報工作,成員由研發部門負責人與核心骨干組成。
在汽車行業,類似職能通常被列為二級部門或項目組,小米將其提升為一級部門。架構部的核心使命是思考并定調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的下一代技術架構。在汽車行業,一個技術平臺通常會推出3款以上車型,存續3-5年,直接決定車企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市場競爭力。
由于產品開發、驗證與量產都是長周期工作,技術定調需要提前5-8年進行。這意味著架構部當前的決策,將影響小米2030年前后的產品技術基調和市場地位。
技術布局的緊迫性
汽車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技術路線選擇成為企業競爭的分水嶺。電動化領域,高性能電機技術競爭白熱化;電池面臨超充與固態路線選擇。
智能化領域,L3級自動駕駛商業化路徑與付費意愿尚不明確,純視覺與激光雷達方案各有擁躉。2025年3月小米SU7輔助駕駛事故后,工信部收緊了智能駕駛宣傳口徑,禁止使用“智駕”等模糊表述,行業從“技術狂熱”轉向“安全務實”。
一位行業人士舉例解釋技術決策的長周期特性:“在2019年,當電動汽車快充技術普遍在100kW時,車企就需要思考,是要在2025年推800kW的超快充,還是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態電池。” 架構部的設立有助于小米在模糊的技術競爭中明確方向,避免盲目跟風風險。
小米的技術積淀與市場表現
小米汽車自2021年成立以來,一直強調技術自研的重要性。其自研高性能電機幫助SU7實現零百加速2.78秒,SU7 Ultra更在紐北賽道突破保時捷Taycan創造的圈速記錄。
這些技術成果直接拉動了市場表現。2025年9月,小米汽車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截至目前,小米SU7累計銷量已突破25.8萬輛,YU7上市三個月交付超4萬輛。
銷量增長為小米汽車帶來了盈利曙光。花旗、華泰等券商預測,小米汽車業務有望在第三季度實現單季度盈利,預測值分別為7.22億元和10億元。
架構部成立的戰略意義
架構部的成立標志著小米汽車從“生存戰”轉向“持久戰”。隨著銷量攀升與盈利曙光初現,小米汽車獲得了技術深耕的資本,開始從產品驅動轉向技術驅動。
隨著小米汽車交付量提升,線下門店正承擔起汽車體驗、用戶服務與生態聯動的多重職能。
技術驅動一直是小米汽車的核心優勢。自研成果已直接轉化為品牌溢價與銷量增長,而架構部的設立正是將“技術領先到市場增量”的邏輯延伸至長期技術架構層面。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小米集團現金儲備達2359億元人民幣,為技術研發提供了堅實保障。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團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收入已達206億元,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
充足的資金支持使小米汽車能夠承擔長期投入的風險,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這種“以資金換時間”的策略,有望幫助小米在下一代技術架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業內分析認為,架構部的決策將直接影響小米未來技術基底與市場競爭力。在行業馬太效應加劇的背景下,小米通過組織架構調整鞏固技術與渠道優勢,意在抓住行業洗牌期的機遇窗口。
隨著架構部的設立,小米汽車在技術布局上已搶占先機。架構部當前的決策將直接影響小米2030年前后的產品競爭力。
行業競爭已從“堆配置加壓成本”的短平快策略,轉向核心技術的長期積累。小米汽車下一步則是通過架構部的戰略規劃,為2026年后的新車型儲備競爭力。
責編:Amy.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