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寶回家”看文化強國建設
??“十四五”時期,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 ??從“國寶回家”看文化強國建設 ??40年,這是豐邢叔簋海外漂泊的光陰; ??79年,這是長沙子彈庫帛書二、三卷回歸祖國的用時; ??163年,這是7根圓明園石柱“回家”的旅程; ??………… ??10月16日,中方在美國華盛頓接收美方民間機構代表返還的虎形牌飾文物,這是繼今年5月接收子彈庫帛書二、三卷后,又一次成功接收美方返還重要文物。 ??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陸續回歸祖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國寶回家。這些數字背后,不僅是跨越山河歲月的艱辛歸途,更是守護文化根脈、捍衛民族尊嚴的堅定決心。 ??為什么要執著于追索流失文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關乎國本、國運?!蔽奈锸遣豢稍偕⒉豢商娲闹腥A優秀文明資源,承載民族基因、賡續歷史文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暖心的“歡迎回家”在網絡上刷屏,折射出中國人民堅定的文化自信。從散落四方到陸續“回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見證著建設文化強國的壯闊歷程。 ??成功追索返還文物數量創歷史新高 ??文物回歸之路,曲折且漫長。 ??翻看中國近代史,圓明園慘遭焚毀,敦煌石窟屢被破壞,大量文物四散飄零,令人扼腕。 ??有網友說,流失文物“遙遠的哭聲”,我們一直聽得到。 ??“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涉及國際政治、法律、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解冰介紹,“工作的開展基于尚不完善的國際秩序規則和不同國家的共識與合作,是一項具有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的工作。” ??“十四五”時期,國家文物局會同宣傳、外交、公安、司法、文化和旅游、海關等多個部門以及高校、科研機構等攜手攻關。 ??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推動下,流失文物回歸漸成趨勢,我國成功追索返還文物數量創歷史新高,呈現回歸文物時間跨度大、文物等級高等特點: ??2023年10月,澳大利亞向我國返還共4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與1件古生物化石; ??2024年4月,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藝術品; ??2024年6月,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館接收阿根廷向我國返還的14件文物藝術品…… ??回歸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民族歷史的記憶,鐫刻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2024年1月,豐邢叔簋安全運抵北京。這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鑄有銘文,造型規整、打磨平整、色澤美觀,各項制作工藝均反映了西周青銅器高超的鑄造水平。 ??今年5月回歸的子彈庫帛書二、三卷,是我國發現的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于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視的源頭,價值巨大、無可替代。 ??文物的回歸不僅是物質實體的歸來,更促進文化自覺的提升與文化自信的增強。 ??在互聯網上,海外留學生用微短劇的形式,采取“文物擬人化”的表達,講述海外文物漫漫回家路。成千上萬的網友留言:“希望家國永安,期待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都能早日回家!” ??形成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新格局 ??一念在茲,萬山無阻。 ??文物回家,是歸途也是征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力推進追索非法流失境外文物工作。目前,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新格局已經形成,為流失文物點亮回家之路。 ??——構筑法治基石?!靶滦抻喌奈奈锉Wo法首次在法律中明確了對流失境外中國文物的追索權和有關程序,為我國開展文物追索返還提供有力法律支撐?!敝袊奈锝涣髦行膶B氀芯繂T鐘鳴表示。 ??“十四五”時期,中國加強流失文物返還法規制度建設??绮块T協調機制建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形成合力。特別是在證據收集方面,通過加強文物溯源研究,完善流轉歷史梳理,夯實法律證據鏈基礎。 ??——拓展國際合作。在子彈庫帛書二、三卷返還儀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說,這是通過中國主導制定的《關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以對話與合作推動歷史上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的成功實踐。 ??近年來,中國與27國簽署政府間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協定。2024年,《青島建議書》發布。2025年,中國首次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這是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話語權提升的重要體現。 ??——創新追索模式?!懊磕甓加幸恍酥拘晕奈锓颠€。”在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越看來,中國的流失海外文物追索工作正在變得更主動,全鏈條服務保障工作更有作為。 ??近年來,我國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外交磋商、法律訴訟、協商談判、公益捐贈等多種方式,整合考古、歷史、法律、外交等多領域專家力量,根據不同案例特點采取針對性策略。 ??——各方積極參與。有網友評論:“看到子彈庫帛書的回歸,感受到的是民族復興的溫度。”人民日報客戶端、微博關于子彈庫帛書的報道,閱讀量超過1000萬,吸引近萬名網友留言。 ??每一次文物回歸,都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弦。借助媒體報道,通過回歸文物展覽、專題講座等形式,文物回歸的社會共識不斷形成。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支持文物追索工作,讓一次次文物回歸成為民眾積極參與的文化活動,彰顯著中華兒女守護民族記憶、傳承歷史文脈的堅定決心。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物的流失往往發生在國家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時期,而文物的回歸則伴隨著國家的復興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一件件文物的回歸,不僅有助填補重要歷史缺環、完善中華文明脈絡,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寫下生動注腳。 ??以實際行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 ??文物流失海外,是中華文明之殤;流失文物回家,是中華兒女之責。 ??“凡是國寶,都要爭取”,新中國首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的話,言猶在耳。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為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鞠躬盡瘁。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等書畫回歸祖國,到近年來流失海外文物加速回歸,一代代中國人的努力從未停歇。 ??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艱巨、復雜,面對國際法律環境尚不完善、證據收集難度大、追索成本高昂等問題,中國將協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動更多文物回家。 ??無論多么艱難,追索流失文物的腳步一往無前。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重點流失文物的系統性回歸工作,建立完善流失文物數據庫,推進文物回歸。 ??2024年11月,由意大利返還的5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該批文物藝術品主要應為我國甘肅、青海、陜西等地的出土文物。其中,馬家窯文化彩陶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提供直接物質資料,漢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獸則足以見證當時社會安定富足與開放包容。 ??本次返還,是在中意兩國政府關于防止文物非法進出境雙邊協定框架下開展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未來,中國將繼續深化與各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合作,擴大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同心圓”,通過聯合考古、文物保護修復、展覽交流等形式,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物不僅屬于過去,更屬于現在和未來。 ??一件件流失文物回歸祖國,見證著一個民族的不屈與堅守,也彰顯著人類文明守護的共同責任。期待著有更多流失國寶結束漂泊,踏上歸途,在“原生地”重煥光彩。(記者 王 玨 李卓爾)
【責任編輯:施歌】